增大截面加固法中的梁截面控制指标
A. 纵筋配筋率:较1小配筋率按《混凝土规范》表11.3.6-1中数值取用,一般模型计算会考虑,不用管;较1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
B.纵筋净距:**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底筋不应小于25mm和1.0d。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中距应比下面2层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间距不小于25mm和d(d为纵筋较1大直径)。
C. 纵筋面积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规范无要求,一般取0.25。
D. 箍筋直径及肢数:当截面高度大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截面高度小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当纵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加大(按规范的表中较1小直径来加大);箍筋肢数:梁宽小于350mm用双肢箍,350~600时四肢箍,650~800时六肢箍。
E. 箍筋加密区较1大间距:一级不大于hb/4、6d、100的较小者;二级不大于hb/4、8d、100的较小者;三四级不大于hb/4、8d、150的较小者
F. 箍筋加密区长度:一级不小于2hb、500的较大者;二三四级不小于1.5hb、500的较大者
A. 当梁段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上部设构造筋,其截面积不应小于下部跨中纵筋1/4,实际工作中,所有梁配筋都应满足上部支座配筋不小于底筋的1/4。
B.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受压钢筋直径的1/4。
C. 沿全长的**面、底面的钢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C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面、底面纵筋中较大截面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C12.(配筋率=配筋面积/界面有效面积{bxh0,h0指合力作用点至梁截面边距离})
D. 贯通筋与柱截面关系: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钢筋直径,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截面,不应大于矩形柱该方向尺寸的1/20,不应大于钢筋所在位置圆柱弦长的1/20;对于其他结构类型,“不应大于”改为“不宜大于”。
增大截面加固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当梁、板、柱其承载力相差较大,且其刚度也不满足要求时,采用增大截面加固较为有效。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要求按现场检测结果确定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3。该方法施工时的重点是要保证新旧混凝土界面的处理和粘结的质量,只有当界面处理及其粘结质量符合规范要求时,方可考虑新加混凝土与原有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按整体截面进行计算。